人之品行,乃人之影子。品行良好,不仅能老实做人、踏实做事,而且容易令人尊敬,受人爱戴。身为党员干部,其自身的品行如何,不仅反映着个人的学识修养,而且关系着党的形象。可见,党员干部注重品行修养,既是立身做人之规范,更是为官从政 之责任,每一个为官者都应该像吃一日三餐的“家常饭”一样,始终坚持表里如一、持续经常,真正体现和砥砺于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
常靠坚定理想信念去引领。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会有什么样的精神追求和道德操守。作为党员干部,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就会更加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党的创新理论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解决现实的思想困惑,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校正日常的言行举止。深入学习领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就能更好地确保政治上的坚定,促使行动上的自觉;就能客观地看待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正确对待利益关系调整出现的各种考验;就能明确辨别社会多元化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各种诱惑,始终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坚定立场,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旗帜鲜明。然而,坚定理想信念又需要有一定的法规素养作基础。只有学习掌握了政策纪律和法规制度,增强了法纪观念和法纪素质,才能更好地做到按法规制度谋事,按程序规定办事,按纪律要求行事,才能真正当好遵规守纪的排头兵和引路人。
常靠振奋精神状态去砥砺。精神状态,看似一个人的外在表现,其真正的魅力在于它的潜在动力。就党员干部而言,其自身的精神状态如何,不仅影响到所做工作的标准、质量和效益,也关联着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断改造。但是,这种精神状态又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肌体,涵盖着艰苦奋斗的作风、昂扬进取的斗志和淡泊名利的心态。就艰苦奋斗的作风而言,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要求。当今时代,就是要把“在艰苦中奋斗”作为党员干部品行修养的主要内容,并不是要你吃得差、穿得陋,也不是要你过苦日子、当苦行僧,而是更多地强调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廉洁自律、俭朴节约,这才是成就任何事业所必有的历程。就昂扬进取的斗志而言,就是敢闯敢干、锐意创新,不能固步自封,抱残守缺,不怕苦累,知难而进;就是勇于进取,不能萎靡颓废。只要有了正视困难、化解矛盾的勇气和魄力,有了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的韧劲和信心,就不会在困难面前徘徊不前,在矛盾面前举步维艰。革命烈士方志敏同志说过:“我们活着不能与草木同腐,不能醉生梦死,枉度人生,要有所作为。”这就是共产党人应有的觉悟和境界,就是加强品行修养的内质和要求。就淡泊名利的心态而言,就是面对名利、地位、利益和得失,能够始终保持淡然之心;面对欲望、浮躁和非分之念,能够始终保持心静如水。当然,保持淡泊之心态,未必让你工作平庸、碌碌无为,消极怠工、目无追求,而是要通过放弃更多的功名利禄,不断摒弃腐朽思想的诱惑,尽心尽力地实现多干实事、成就事业的追求。
常靠自觉履职尽责去检验。说一千道一万,两横一竖就是干。党员干部的品行修养,最终需要体现在履职尽责的具体工作中。诚然,在面对职位、面对责任的问题上,从古到今,在某些人的身上都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比如,古代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夫贵妻荣,荫及子孙”;现如今的“关系大于本事,素质好不如关系硬”、“生命在于运动,进步要靠活动”等,都是受传统思想观念和社会不良风气的感染后,形成的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模糊点,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党员干部的品行修养。要知道,党员干部有个别称叫“人民公仆”,毛泽东同志早就向全党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宣传口号;邓小平同志又进一步地明确指出了“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江泽民同志殷切希望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人民生活问题作为党和政府的根本任务;胡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就说明,为官者要始终记着:是谁让自己当了官?自己是在为谁当官?自己怎么能够当好官?”当官”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用权”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只有认清了这一点,才能真正摒弃错误认识、净化思想观念、校正言行举止。所以说,要把岗位看作立党为公、服务于民的平台,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上,都应该多想一想入党的誓言、想一想组织的期盼、想一想岗位的要求,自觉做到不在职务高低、位置轻重上作攀比,要在工作实绩、岗位奉献上比大小;要把职权当作职责,无论肩负什么样的职权,都应该忠于组织、忠于职责,自觉做到看待职权想着责任,运用职权出于公心,行使职权考虑后果,切实用好职权、守好职责、尽好责任;要把工作当成事业,无论担负什么样工作,都是为一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途径,都是实现人生追求的有效方式,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在谋求工作实绩上体现高尚品行,实现自我价值。
来源:求是理论网 作者:秦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