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
发布时间: 2012-05-10 浏览次数: 1934

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

 

 

 

  作风是指一个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是一贯的做法和做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都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作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我们事业的成败。工作作风,同思想作风、学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一样,是我们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干好工作的基本条件。如何养成一个好的工作作风,我概括了“高”、“深”、“新”、“实”四个字,与大家交流。

  “高”——工作上要高标准

  机关的许多工作,多数情况下很难用对和错来判断。就像两个剧团用同一个剧本演戏,我们看后评论,只能说哪台戏演得好,哪台戏演得差,而不好说哪台戏演得对,哪台戏演得不对。但确有高下之别。确定一个高水准的目标,会逼着我们去爬坡,不断给自己增加压力。

  “高”,就是工作上要高标准,严要求。

  (一)树立全局观念,在大局下行动

  一是要有全局观念。全局观念,是高标准的核心,是方向。因此,我们在完成一项重要任务时,一般要考虑到以下四条:其一,是否贯彻了中央的精神、是否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合拍;其二,是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其三,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四,是否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二是在大局下行动。基于对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准确把握,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我们承担的许多任务,都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每出台一个政策或采取一个举措,都要围绕着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来进行,在大局下行动;都要经过反复调研,多次论证,各方征求意见,有的还要先行试点。三是要把握并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要秉承积极、稳慎的态度,在工作中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比如: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关系、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与时俱进与现实可能性的关系、立足于中国国情与汲取国外经验的关系、改革发展与维护稳定的关系、让更多的人享受改革发展成果与财政承受能力的关系、相同社会群体和阶层内部利益之间的关系、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利益之间的关系,等等。顾此失彼,就会影响全局。

  (二)用高标准要求自己,使工作更加完美

  一是为自己确定一个符合实际的高水准的目标。机关的许多工作,多数情况下很难用对和错来判断。就像两个剧团用同一个剧本演戏,我们看后评论,只能说哪台戏演得好,哪台戏演得差,而不好说哪台戏演得对,哪台戏演得不对。但确有高下之别。确定一个高水准的目标,会逼着我们去爬坡,不断给自己增加压力。铁人王进喜说,“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当然,确定的目标,一定要考虑到它的现实可能性,要量力而行。二是增强工作的计划性和预见性。要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工作目标,制订工作计划和规划。我们常讲“长计划,短安排”。这个长计划就是预见。要以长定短,以短保长。在做一项重要工作时,不仅要开好局,还要像下棋一样,看出后二步、三步。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要考虑到这项工作完成过程中的发展趋势,中间会遇到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如何解决,最后会产生的几种结果,如何使不好的结果向好的方面转化等等,预先想好应对之策。三是经常“回头看”。一方面,过一段时间,就把工作情况在脑子里过一下电影,看看哪件事办得好,哪件事办得不太成功,有什么经验或教训,下步如何改进。就是冷静看待过去,客观评判是非,认真总结经验。另一方面,在日常工作中,给自己的工作结果挑毛病、找问题,不断地修正、完善。还要主动去征询同事和领导的意见,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一面镜子。“回头看”,是为了更好地“向前走”。如果一周或一个月将自己“回头看”的结果写成几百字的“回忆录”,会成为一笔有用的财富。

  (三)认真做事,严谨细致

  一是要有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到认真严谨细致,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接受一项工作,尽管上面还有几层领导把关,但不要心存依赖,要把自己看成是第一责任人,对工作结果,要承担主要责任,包括承担给工作造成损失的责任。这就要有高度负责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踏实实地去做,不怕麻烦,不怕辛苦,一丝不苟。还要注意细节。忽略细节,也会造成失误。二是要按规矩办事。一致性,是机关工作的规律之一。按规矩办事是机关一致性的重要保证。因此,开展工作,处理问题,下发文件,指导工作,都必须依法、合规、按章办事。机关很多事情要走程序。按程序办事,也是机关工作的一个规律。程序是制度,也是法,该走的程序必须走。有的事情没有程序,也有规则,没有规则的也会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动作。工作中要按照规律办事,依法行政,执行程序,执行规则,执行规定动作。三是要处理好质量和效率的关系。急事应急办。但急办,不等于粗办,不能降低质量。越是急事,越要细心细致,越要注意关键环节,否则最容易忙中出错,降低工作质量,甚至造成不良后果。当然,如果对一项有时限要求的工作,过度的精雕细刻,工作时限到了,任务尚未完成,结果影响了全局,造成了损失。所以,我们在工作过程中,要时刻把质量放在第一位;同时,要把握工作节奏,按时完成任务。

  “深”——工作要有深度

  克服工作上的一般化,就要勤动脑、多思考,认真研究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但也不能整天坐在上面思考和研究问题,更不能把开会、发文件、发通知作为推动工作的唯一方法。还要深入实际,加强个别指导,特别是分类指导“深”,是指工作有深度,看得深,想得深,做得深。

  (一)吃透政策,吃透下情

  一是深入实际,了解实情。吃透“下头”,即深入实际,了解实际情况,占有大量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对情况了解得深、了解得实、了解得透,这是我们能否正确决策的关键。在调研过程中,还要注意对数量的掌握。定量分析是准确把握事物的条件。胸中无“数”,有体制上的问题,也有能力上的问题,但主要的还是下的功夫不够,工作深度不够。了解情况,没有捷径可走,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要像掉在井里的葫芦,从上面看下去了,从井里看还浮在上面;不要像蜻蜓点水,一掠而过。要真深入,下苦功。二是努力成为“政策通”。政策是事业的生命。接手一项工作,首先要吃透“上头”,掌握与这项任务有关的法律、政策和要求,我们处理问题就有了方向和原则。对问题能否解决,如何解决,主要取决于四条:其一,情况是否真实;其二,法律、政策是否允许;其三,条件是否具备;其四,时机是否合适。政策水平指的是对法律、政策在实践中运用的水平。一般来说,政策水平决定着工作水平,政策的运用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我们要努力成为“政策通”。三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在工作中,第一种情况是,政策规定得很明确,一般情况下对号入座就行了。第二种情况是,没有政策规定,只好采取循例的办法处理。第三种比较多的情况是,政策规定得比较原则,要灵活地把政策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经过认真研究作出决策。处理问题,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不能随意。但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大事讲原则,小事讲让步,讲忍耐;原则问题要坚持,非原则问题要灵活;对大事、原则问题也要讲究艺术,有时为了进两步,还要退一步。

  (二)克服浮躁情绪,力戒形式主义

  一是把心静下来。目前,干扰我们心神的东西比较多,家庭问题、老人孩子问题、房子问题等等。想也是正常的,但目前无法解决的问题,就不要去耗费过多的精力。还有的同志希望挑重一些的担子,这也是一种进取心,但不要刻意去经营。心静不下来,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就会浅尝辄止,难以出成绩。这样,即使机遇来了,也会擦肩而过。因此,要尽力排除来自内心和外界的干扰,守住“寂寞”,把心静下来,用“心”来做事。二是避免工作一般化。我们经常会遇到,一项工作从结果来看,有的平平淡淡,毫无新意;有的问题摆出来了,并没有真正解决;有的虽然解决了一些问题,却留下了后遗症。克服这种工作上的一般化,就要勤动脑、多思考,认真研究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但也不能整天坐在上面思考和研究问题,更不能把开会、发文件、发通知作为推动工作的唯一方法。还要深入实际,加强个别指导,特别是分类指导,并扑下身子,总结推广经验,培养树立典型,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把工作推向深入。三是力戒形式主义。目前,个别同志在工作上缺乏深思熟虑,轻率急躁,急功近利,追求形式,不务实,做表面文章,在贯彻上级精神时,往往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这种形式主义必然妨碍工作的深入,而且会使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克服形式主义,就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中央的决策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具体化;就要不图虚名,不做表面文章,不搞“政绩工程”;就要不空喊口号,不哗众取宠,不沽名钓誉,而是干实事,讲实效,见成果。

  (三)联系群众,克服官僚主义

  一是对人民群众要有感情。俗话说,人远情疏。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少了,距离远了,感情就会越来越淡薄。对人民群众有感情、没感情大不一样。感情淡薄,就会忘掉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长此下去,就会使我们的工作失去根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第一位的是,要让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头脑中扎下根。这个根真正地扎下来了,我们的感情就会发生变化,心中就会经常想到人民群众,想到他们的疾苦,言行就有了正确的轨道,意见、决策就会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二是密切联系群众。要深入基层,深入底层,了解群众,更好地为他们服务。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们每年抽一、两天的时间到企业、建筑工地、工棚、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去走一走,看一看,与群众多接触,特别是失业工人、失地农民、农民工、拆迁居民、底层知识分子,看看他们的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疾苦。我们出差时,也可以抽空到最基层跑一跑,听听群众的想法和意见。只有经常向群众请教,从基层汲取营养,我们的工作才会更有朝气,更加深入。我们可以多交几个最基层的朋友,这对我们也是大有益处的。三是增强服务意识。官僚主义和服务意识淡薄是工作深入下去的大敌。解决这个问题,其一,对待来访者或来商量工作的同志,要有一个热情的态度,应像尊重领导那样尊重他们;其二,要认真倾听,不能无故打断人家,更不要无故否定对方;其三,要商量办事,不以老大自居,尽量吸纳对方的合理意见;其四,认真为服务对象办事,这是服务意识的核心。属于我们职责范围的,能及时解决的要及时解决;暂时解决不了的,要说明情况,创造条件争取解决。

  “新”——工作上要创新

  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而创新是最好的继承。在工作创新的过程中,要把好的东西作为财富保留、发扬,为我所用;不合时宜的东西,弃之不用。

  一个总是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过去的人,工作中决不会有成功的创新;同样,一个不顾实际情况,将过去的东西全盘照搬的做法,也不会取得成功

  “新”,是指增强创新能力,工作上不断创新。

  (一)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一是要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攀登。我们去完成某项工作,如果不了解它的历史,就不知道朝什么方向努力,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否定继承,创新就成了空中楼阁。就像一位新的领导上任,应花力气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情况,熟悉工作,尽快进入角色,拿出切合实际的新思路、新办法,而不是匆匆忙忙提出与过去大相径庭的工作思路,急急忙忙烧起“三把火”。这“三把火”,很可能既不是对不合时宜旧事物的否定,也不是推动工作创新的突破口,根本烧不起来。因此,善于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攀登,才能创造出经得起检验的成绩。二是要把继承和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而创新是最好的继承。在工作创新的过程中,要把好的东西作为财富保留、发扬,为我所用;不合时宜的东西,弃之不用。一个总是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过去的人,工作中决不会有成功的创新;同样,一个不顾实际情况,将过去的东西全盘照搬的做法,也不会取得成功。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该继承的要继承,该创新的要创新,并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三是要有继承和创新的勇气。工作创新包括推行一项改革,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没有困难,没有难题,总是一帆风顺是根本不存在的。遇到困难就退了回去,改革、创新只会半途而废,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创新、改革都要有勇气,有魄力。这种勇气和魄力来自于我们对事物的深刻认识,来自于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来自于我们攻克堡垒的信心。只要我们不怕困难,实事求是,积极进取,精心组织,我们的目的一定会达到。

  (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一是改革创新不能停顿。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调整思路,改进方法,创造性地工作,才会使工作生机勃勃。改革开放以来,许多领域取得的成就,都是不断改革,不断创新的结果。当然,一个时期只能先解决最突出的问题,要一揽子解决所有的问题,是不可能的。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还会发生。事物总是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一种矛盾掩盖另一种矛盾。对另一种倾向、另一种矛盾要重视,发现了,就要着手解决。改革创新永不止步。二是机关工作也要不断创新。机关按部就班的事情比较多,因而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办事、办文、办会固然要有计划、有章法。但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要以实际为出发点,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因此,我们不能囿于形成的思维定式,不能满足于工作上不出问题、被动工作,不能习惯于按惯例办事、等待应付,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无论是在工作内容、工作程序方面,还是工作方式方法方面,都要与时俱进,大胆探索,开拓创新。三是创新不能随心所欲。邓小平同志就创新精神讲过三句话:一句话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第二句话是“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第三句话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第一句话是创新的基本途径,第二句话是创新的精神状态,第三句话是创新的基本原则。创新不仅要有敢闯的精神,胆子要大,还必须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要有缜密的科学态度,以符合国家和人民利益为准则,尊重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步子要稳。创新不能蛮干,不能乱来,否则难以成事。

  (三)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

  一是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工作创新的起始,也是推进创新的前提。工作创新的过程,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只不过有的问题简单一些、容易一些,有的问题复杂一些、难度大一些罢了。脑子里要经常装几个问题,留心观察,注意研究,不可懈怠。对已暴露的问题,要认真解决;对处于潜伏状态或开始萌芽的问题,要注意观察,及时研判,争取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初始阶段。二是不断研究探索新课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各项事业快速发展,许多工作都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有许多新的课题,等待我们以战略思维和创新精神去回答,去解决。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改革发展攻坚的重要时期,许多问题政策性、复杂性、敏感性、关联性都很突出,解决起来难度很大,向后退又没有出路,只有增强创新意识,勇往直前,大胆探索,攻坚克难。三是要宽容失败。研究解决新问题、新课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能会遇到多次失败。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要坦然面对。失败是教训,更是经验,是通向成功的铺路石。我们应支持创新,宽容失败。对于创新上的挫折,应有一种越挫越勇的精神。只要我们不畏困难,锲而不舍地前行,再难的矛盾和问题都会得到解决。

  “实”——工作要落实

  卡壳问题,通常是工作落实的瓶颈,具有复杂性、典型性、艰巨性。面对卡壳问题时,一定要想到群众,要迈开双腿到群众中去。要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善集群众之智,就会产生无穷的智慧,为找到解决卡壳问题的钥匙打下基础

  “实”,是指工作要落实。

  (一)加强制度建设,是抓好落实的保证

  一是领导要亲力亲为,抓好制度建设。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是一定范围内和特定时间里每个人都要遵守的,具有规范性和强制力。要舍得花精力来抓制度建设。“磨刀不误砍柴工”。处长要抓好处里的制度建设,司长、主任要抓好司里、中心的制度建设。制度不健全的,抓紧健全起来;不合时宜的,抓紧取舍;针对性不强的,抓紧修改,增强针对性。二是领导要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制度。领导带头遵守制度,首要的是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大事一定要集体讨论决定,不搞“一言堂”。日常工作要分工负责。正职要多尊重副职,放手让他们做好分管的工作,不要大小事都自己把着,遇事多与副职沟通、商量。多沟通是班子的粘合剂。副职要尊重正职,服从领导,维护正职的权威,不要总是看到正职不如自己的一面,总想压过正职,“荷叶包钉子,个个想出头”。三是明确责任,认真执行制度。工作的落实要由人去完成。在工作的落实过程中,既要有工作分工,又要有责任划分。管住人,才能办成事;守土有责,才能减少失误。一般来说,具有责任的工作,都应明确谁是第一责任人。责任分明,才好赏罚。对执行制度好的要表扬,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要敢抓敢管。抓制度建设,还要形成一级抓一级,一层管一层,头头抓,抓头头的局面。

  (二)解决卡壳问题,是抓好落实的关键

  一是领导应亲自过问卡壳问题。卡壳问题,通常是工作落实的瓶颈,具有复杂性、典型性、艰巨性。面对卡壳问题,领导不应袖手旁观,有责任帮助下面排除困难,搬掉拦路虎。领导要组织相关人员,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找出问题的薄弱环节和突破口,研究制定破解方案,组织攻关,直至卡壳问题的解决。二是集中群众智慧解决卡壳问题。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面对卡壳问题时,一定要想到群众,要迈开双腿到群众中去。要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群众的智慧需要我们用真诚去引导、去挖掘、去调动。要善于把群众分散的意见集中起来,加以筛选、梳理、提炼。善集群众之智,就会产生无穷的智慧,为找到解决卡壳问题的钥匙打下基础。三是上下联动解决卡壳问题。卡壳问题找到了,就要上下齐心,认真解剖麻雀,找出问题的关键,牵住牛鼻子,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我们能解决的问题,不要上交;需协调解决的,主动去协调各方;解决不了的,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请上级帮助解决。也就是说,既要各负其责,又要上下联动,推进工作落实。

  (三)督促检查,是抓好落实的重要环节

  一是派督查组和检查组是促进工作落实的重要手段。督查组、检查组下去的本身就会引起下面对这项工作的重视,防止止步不前,并可了解实情,发现落实过程中的问题,掌握工作的进度,总结经验,发现典型,对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进行梳理,并用以指导面上的工作,加强分类指导、推动落实。二是通过监督促进其它工作。监督工作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一抓到底,与此同时也要推进其它工作。在监督的过程中,我们有时还可以发现某些政策或某项工作本身不够完善的地方,为以后制定政策和改进工作提供依据,从而提高工作质量。可以说,监督既是一种重要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促进其它一些工作的重要手段。三是加强机关内部的监督工作。机关内部对每项重点工作都有跟踪、有督办、有总结。从决策,分解,下达,督查,一直到落实,五个环节,环环相扣。也可以说这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到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而且是循环往复的。每一次循环往复,都是一次提高,一次前进。这种督办,保证了任务的落实。职务的本质是责任。领导要勇于负责,对工作落实好的要敢于表扬,不要怕没有受到表扬的同志生气;对工作落实得不好的,要敢于批评,不要怕丢选票。

  作风建设是个永恒的课题。这个课题,我们要用一生的精力去学习,去研究,去践行。

                                                                             文章来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信息来源: 机关党委 信息负责人:蔡丽萍